更多
就医指南
新闻中心
医院公告
党建文化
名医工作室
  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
  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

版权所有: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

辽ICP备16006218号

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沈阳

医院新闻

医院新闻

医务中心

医务中心

临床医案十三【胸痹心痛•痰浊血瘀证(冠心病心绞痛)】

2023/04/22
浏览量:

  吕某,男,49岁。8月7日初诊。

  主诉:胸闷、气短2年,加重月余。患者2年前反复发作胸闷、气短,于2017年10月18日行冠脉造影检查示:左前降支动脉狭窄>75%,置入一枚支架,并服西药维持治疗。近1个月胸闷、气短加重,无明显胸痛,伴有乏力感,胃脘嘈杂、反酸,为求中医治疗遂来诊。现症状:胸闷、气短,时作时止,乏力,胃脘嘈杂,烧心反酸,形体肥胖,饮食、二便如常,眠可。既往史:高血压、糖尿病病史,长期吸烟、饮酒史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沉缓。查心电图:ST-T改变。中医诊断:胸痹心痛(痰浊血瘀证)。西医诊断:冠心病心绞痛。治法:益气活血,化瘀祛痰。处方:黄芪15g,党参20g,茯神20g,丹参20g,百合20g,乌药15g,砂仁10g,川芎15g,赤芍15g,红花10g,香附20g,瓜蒌20g,薤白10g,半夏15g,黄连10g,厚朴15g,陈皮15g,甘草15g。7剂,每日一剂,水煎300毫升,早中晚分服。

  8月14日二诊,胸闷、气短略改善,仍时有发作,乏力,胃脘不适减轻,饮食及二便如常,舌脉同前。效不更方,上方继服7剂,水煎服,并予三七粉3g/次,日一次冲服,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。

  8月21日三诊,患者胸闷、气短症状明显好转,偶有胸闷、乏力,胃脘不适明显好转,饮食、二便如常,眠可,舌淡红,苔白腻,脉沉缓。上方加菖蒲15g,竹茹15g,加强祛痰之力;当归15g以养血活血,继进14剂。

  9月11日四诊,患者诸症尽除,无胸闷、气短及乏力、胃脘嘈杂、烧心反酸等不适症状,舌淡红,苔薄白,脉缓。嘱其继服麝香保心丸以巩固治疗,适当运动,避风寒、畅情志,减重,戒烟酒,控制好血压、血糖。

  [病案分析] 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,却与肝(胆)、脾(胃)、肾密切相关。其病因病机复杂,总属本虚标实之证,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,以阴寒、气滞、痰浊、血瘀为标,多由饮食不节、情志所伤、劳伤等,导致心肝脾肾亏虚,脏腑功能失调,产生气滞、血瘀、痰浊等病理产物,同时又作为致病因素,导致气滞血瘀或痰瘀互结等交互为患,既可以单一病理因素引起,又可多个病理因素夹杂致病,最终导致血脉痹阻,心脉瘀滞不通而发病。郑师根据“气病百病生”“百病多有痰作祟”及“痰瘀同源”理论,认为在气虚的基础上,津血运行无力,津聚成痰,血滞成瘀,痰瘀内停,脉络壅滞,痰瘀交阻,形成痰阻血瘀临床最为多见的虚实夹杂证,而痰与瘀作为两种常见的病理因素,二者胶结日久又可蕴而成毒,变生另一种病理产物,形成“痰瘀毒蕴”多个病理因素相兼为病。

  本病案患者平素饮食不节,嗜食肥甘厚味,脾胃受伤,“脾为生痰之源”,脾胃气虚,失于健运,痰湿内生,故有气短、乏力、形体肥胖。“气为血之帅”,气行则血行,气虚无以运血,且津血同源,同行于脉道,均赖气之推动,气虚痰浊内生,脉道不畅,血行瘀滞,则瘀血与痰浊阻滞心脉故胸闷。痰瘀胶结日久化生热毒,阻滞胃脘则胃脘嘈杂、反酸。谨守气虚痰瘀毒蕴结的病机特点,治疗上给以益气活血,化瘀祛痰兼以解毒。方中黄芪、党参补气,“气旺则血行”,黄芪善补胸中大气,大气旺则痰化、瘀通、毒散,即“大气一转,其结乃散”之谓,二者共为君药;瓜蒌、薤白、半夏化痰散结,陈皮、乌药、香附、厚朴、砂仁、茯神理气化痰,见痰休治痰,以理气为先,且气行则血行,以助化瘀祛痰之功,共为臣药;丹参、红花、川芎、赤芍活血化瘀,黄连清热解毒,针对痰瘀毒三种病理产物逐一化解,百合清心安神,共为佐药;甘草解毒,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全方益气行气,化痰理气,活血养血,扶正解毒,寒温并用,在行气血、化痰瘀、祛毒邪的同时不忘顾护正气,通中有补,祛邪而不伤正。二诊、三诊中随证加减,以加强化瘀祛痰之力,诸药相辅相成,既治其标,又疗其本,故而显效。